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各計劃單列市民政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科學精準做好今冬明春關鍵時期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在總結前期疫情防控經驗的基礎上,我部制定了《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指南》和《所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出現本土確診病例的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其中,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所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內無本土確診病例的,可執行《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指南》;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所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內出現本土確診病例的,可在執行上述指南相關措施基礎上,立即執行《所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出現本土確診病例的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各地要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并定期開展抽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各地要高度重視對社會散居孤兒、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家庭疫情防控的支持,做到與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同部署、同檢查。要結合政策宣講、家庭探訪等時機,加強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引導父母及其他監護人依法履職盡責,配合幼兒園、學校、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等落實相關防控要求。要高度關注并及時妥善做好因疫情導致監護缺失兒童救助保護工作,切實保障其合法權益。
附件:
1.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指南
2.所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出現本土確診病例的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
民政部辦公廳
2020年12月4日
附件1
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指南
項目 | 工作舉措 | 防 控 要 點 |
一、組織領導 | 1.落實疫情防控責任 | (1)機構納入到當地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重點防控單位中。 (2)嚴格落實當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及有關疫情防控措施要求。 (3)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主要負責人全面負責常態化防控工作。 (4)建立24小時應急值守巡查制度,確保通訊暢通。 |
2.加強機構應急響應 | (1)建立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機制,制定常態化防控方案并組織實施。 (2)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機構內感染控制與隔離制度,并定期組織相關演練。 | |
3.加強防控宣傳引導 | (1)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傳染病防治政策的宣傳教育。 (2)引導機構內工作人員及兒童做好個人防護。 (3)倡導講衛生、除陋習,摒棄亂扔、亂吐等不文明行為。 | |
二、出入管理 | 4.強化人員出入管理 | (1)嚴控外來人員進入。對所有外來人員均應做到“五必”(身份必問、信息必錄、體溫必測、口罩必戴、健康碼必查),并執行消毒流程。機構門口處設置一米線,來訪人員間保持安全距離。 (2)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人員(含工作人員),禁止進入機構內:①新冠肺炎治愈者出院未超過3個月的;②14天內從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或境外來院人員;③與已確診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觸人員;④屬于無癥狀感染者或與無癥狀感染者密切接觸的;⑤體表溫度(腋溫、耳廓、額等體表溫度)≥37.3℃的;⑥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癥狀的;⑦有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的;⑧有其他疑似癥狀的。 (3)外來人員原則上不進入兒童生活區域(含兒童教室、康復室、治療室、居室等)。確因工作需要必須進入兒童生活區域的人員(消防、衛生健康、民政等部門業務檢查人員、設施設備維修人員等),應按防控規定穿鞋套、更換口罩、進行手消毒等,在相關人員陪同下方可進入。全程不得直接接觸兒童。工作人員在指定區域完成工作后及時離開,機構及時完成區域消毒工作。 (4)在機構外居住的工作人員,上下班盡量使用私家車或電動車等;乘坐單位通勤班車或公共交通工具的,途中必須戴口罩;下班期間出入人員密集場所,應自覺戴好口罩。在機構內居住的工作人員,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需外出的應辦理書面請銷假手續。 (5)工作人員離開本地市的,應當向機構報備相關情況。在外期間做好個人防護,返回機構時須進行消毒。工作人員非必要不到中高風險地區,從中高風險地區返回的,需經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體檢測,并隔離觀察14天無異常后方可返崗。 (6)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門衛應安排至少1名防控人員值班,并應預備口罩、鞋套、體溫槍及消毒物品,做好出入人員登記。 |
5.加強物品出入管理 | (1)對后勤部門采購的貨物(食材等保障性物資)實行無接觸配送,車輛及物資經消毒后由專人運至機構內指定區域,機構人員無接觸接收。 (2)工作人員網購個人物品應當在機構外簽收并直接帶回家,不得帶入機構內。 | |
6.做好車輛出入管理 | 工作人員車輛、外來車輛、公務用車外出進院,均停放到指定區域并進行消毒。 | |
三、員工管理 | 7.加強工作人員醫學 檢測 | 新招聘工作人員,應當經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體檢測無異常,且常規體檢無傳染性疾病和其他不宜從事兒童服務工作的疾病后方可錄用。 |
8.加強人員培訓 | 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傳染病預防專業知識、隔離消毒、兒童意外傷害和突發疾病處理等培訓,所有工作人員須掌握預防和控制感染的知識,以及相應工作規范和要求。 | |
9.做好工作人員個人防護 | (1)每天早晚各測量一次體溫,并做好記錄。 (2)按“七步洗手法”規范洗手。工作前做好戴口罩、手消毒等防護準備,必要時使用醫用橡膠手套等。 (3)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接觸兒童前、后,應當洗手或手消毒,避免交叉傳染。 (4)兒童教育、醫療康復、生活區域工作人員進入工作區前需進行消毒,更換工作服、口罩、戴工作帽后方可進入,背包類及其他隨身物品集中存放,不得帶入兒童生活區域;行政、后勤人員在更衣區更換工作服后方可進入工作區域;行政、后勤人員確需進入兒童生活區域的,按規定做好防護后方可進入。具備條件的,進行全身消毒。 | |
四、兒童服務 與防護 | 10.做好入院兒童醫學檢測 | (1)新入院棄嬰棄兒,協調所屬轄區公安部門及時送至當地定點醫院進行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體和傳染病檢測等工作,并在指定地點進行14天集中隔離無異常后,方可辦理入院。 (2)棄嬰棄兒入院后,收入隔離觀察室(區),醫學觀察至少14天,并按業務流程經綜合評估后,再進入兒童生活區域安置。 |
11.建立兒童就醫綠色通道 |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加強與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請示溝通,與附近醫療機構建立兒童就醫綠色通道。兒童出現病情時,立即轉送救治。 | |
12.完善就 醫流程 | 外出正常就醫的兒童,需工作人員陪同,并全程做好防護。回機構時參照外來人員進入院區程序,認真做好測溫、消殺等工作。看發熱門診或者在醫院住院兒童及陪同工作人員,回機構前還應當進行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體檢測并在機構內隔離觀察室(區)觀察至少14天無異常后,方可轉入生活區。 | |
13.加強機構外就學、生活兒童管理 | (1)應為在機構外就學兒童劃分獨立的生活區域,并為其配備專職人員提供服務。 (2)從中高風險地區回機構生活的兒童,應安排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體檢測并安置在隔離觀察室(區)觀察至少14天,無異常后,方可轉入生活區,并安排專人輔助學習、生活。 | |
14.保持兒童個人清潔 | (1)督促兒童盡量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隨時使用免洗手消毒液。 (2)每日提醒或協助兒童做好洗漱、沐浴等個人清潔衛生。 (3)經常性晾曬兒童被褥,勤換衣物。換洗被褥、衣物注意消毒清洗。 (4)每天早晚為兒童各測量一次體溫,并做好記錄。 | |
五、機構管理 服務
| 15.人員分 區管理 | 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要進行分區管理,預防交叉感染。兒童生活區與成年人生活區要進行物理隔離、分區居住。兒童區工作人員應當為服務兒童的專職人員,不服務成年人。 |
16.設立隔離觀察室(區) | (1)設置隔離觀察室(區),配置相應防護用品(防護服、護目鏡、醫用口罩、醫用手套等),配備必要的生活和護理用品。 (2)隔離觀察室(區)應設置在機構下風向的相對獨立、通風良好、有獨立廁所的區域,生活垃圾統一處理。 (3)成立專門隔離班組,配備專業醫護人員,新入機構兒童、外出就醫就學兒童、寄養兒童回機構均收入隔離觀察室(區),發熱兒童由醫療小組會診后,診斷是否留在隔離觀察室(區)觀察。 | |
17.做好寄養家庭防護 | (1)通過上門走訪等方式與寄養家庭保持密切聯系,詳細了解寄養兒童及共同生活成員的身體健康狀況,宣傳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督促指導寄養家庭繼續實施嚴格的防控措施。 (2)建立臺賬,動態掌握寄養家庭共同生活成員外出復工復產情況。 (3)具備條件的地區為寄養家庭配備必要的防疫物資。要求寄養家長定期上報家長及兒童體溫和健康情況。 | |
18.開展文 體活動 | 以班組為單位,有序開展唱歌、手工、繪畫、放電影、播放舒緩的輕音樂、情感互動等豐富多樣的活動,豐富工作人員的業余文化生活和兒童的院內生活,營造積極向上的院區氛圍。 | |
19.開展心 理疏導 | (1)通過日常談心談話,及時了解兒童和工作人員思想動態,緩解兒童和工作人員心理壓力。做好兒童和工作人員心理調節與精神慰藉。 (2)有條件的機構可對兒童和工作人員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發現心理問題風險較高的,協調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員提供心理干預。 | |
六、 后勤保障 | 20.做好通 風消毒 | (1)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居室每日至少通風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不宜開窗通風的,應配備機械換氣通風設備。 (2)空調通風系統啟用前,應對風口、過濾網等關鍵部件進行清洗和消毒,定期對通風管道內部進行清洗、消毒。空調使用時,增加開窗(門)頻次,加強通風換氣。 (3)工作人員每天對桌椅、門把手、地面、毛巾、玩具、兒童床等用含氯消毒液消毒1次。兒童碗筷、勺、杯等按要求每次餐后進消毒柜消毒。 (4)物業人員每周對機構內辦公區域、公共活動區域等全面消殺1次,每周對廁所消殺2次,每天對垃圾桶消殺1次,對高頻接觸的公共衛生間、電梯按鈕等實行每日2次擦拭消毒。 |
21.定期檢修管道 | (1)定期檢查水管道、空氣處理裝置水封、衛生間地漏以及空調機組凝結水排水管等U型管,缺水時及時補水,避免不同樓層間空氣摻混。 (2)廁所、污物間等的排風系統,應全部投入運行。 | |
22.保證物資供應 | (1)定期清點防疫物資庫存,檢查物資儲備情況,確定物資儲備清單,按疫情高峰期使用量,儲備不少于30天用量的防疫、消殺物資。確保洗手液、口罩、一次性手套等物資的正常供應。 (2)按機構內兒童、工作人員高峰期生活物資使用量,儲備不少于一周的米粉、奶粉、米、面、油等生活物資。 若發現有變質物資,及時進行更換補充,確保機構生活用品、基本藥品和食品食物的供應和安全。 | |
23.加強用餐安全 | (1)落實食品安全管理規定,嚴把食品采購關,不得購買未經市場監管部門驗檢合格的農副產品,禁止購買活禽以及進口冷凍海鮮食品。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落實進貨索證索票,不訂購來源不明冷鏈產品及冷葷涼菜、生食水產品,確保食品供貨安全,食物須徹底煮熟后食用。 (2)食堂工作人員上崗前必須洗手消毒,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做到生熟分開存放、葷素分開洗切、刀具案板區分使用,嚴格分區操作和餐具、用具消毒,保持食品儲存衛生,操作間及時清潔消毒并作好記錄,保持通風,落實食品留樣并記錄。 (3)兒童用餐采取分餐送餐制,兒童用餐由食堂統一配送至各區域。工作人員按科室、工作區域、分時段有序到食堂取餐,取餐時均佩戴口罩,保持一米以上距離。 (4)合理調劑膳食,豐富餐飲菜品,保證蛋白質等營養攝入。 | |
24.規范廢棄物管理 | (1)規范垃圾、污水、污物的處理。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全面徹底的大掃除,保持院內環境清潔衛生。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清運過程中采取密閉化運輸。 (2)廢棄口罩等用品丟棄至專用的“有害垃圾”或“醫療垃圾”桶內,專人處理。 (3)及時清理過期的物品、食品、藥品等。 | |
七、常見消毒劑及配制使用 | 25.規范消毒清潔
| (1)機構以日常清潔為主,預防性消毒為輔,避免過度消毒,受污染時立即清潔消毒。 (2)消毒工作應符合相關規范要求,消毒用品應避免兒童接觸,電器應避開噴灑,需要擦拭的應防止短路。 (3)75%乙醇消毒液可直接使用,使用醫用酒精消毒時應嚴格按照規范操作,避免因酒精燃燒導致火災。 (4)其他消毒劑按產品標簽標識以殺滅腸道致病菌的濃度進行配制和使用。 |
附件2
所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出現本土確診病例的兒童福利
領域服務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
項目 | 工作舉措 | 防 控 要 點 |
一、組織領導 | 1.加強機構應急響應 | (1)立即啟動相應級別的響應機制。所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出現高風險地區的,機構應當啟動一級響應機制。 (2)實行分區管理模式,設置清潔區、更衣區、隔離區,設立兩通道,制定實施規范嚴謹的分區管理流程、操作規程,實施分區管控,責任到人。嚴格做好隔離區的出入防護工作。有條件的機構要設置醫療隔離觀察區(室),防疫物資按不低于二級防護配置。 (3)執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向所屬民政部門每日報告情況。 (4)保持至少1名領導成員24小時在院帶崗值班。 |
二、出入管理 | 2.嚴格工作人員管理 | (1)在崗工作人員應當在機構內封閉居住,且盡量分散居住在不同房間。不具備條件的機構,工作人員可實行14天一班的輪休制。對于在家輪休的工作人員,要求居家休息不外出,不接觸共同生活家庭成員以外的其他人員,每日測量體溫并報告情況,輪休結束后,機構應當組織統一進行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無異常后再上崗。所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出現高風險地區的,應當嚴格執行工作人員只出不進制度,在崗工作人員全員在機構內封閉居住。 (2)組織對機構內所有人員進行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體檢測,對工作人員及其近親屬排查行動軌跡。 (3)對于新招錄的工作人員應當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血清抗體檢測、肺部CT、血液分析等檢測均無異常,且常規體檢無傳染性疾病和其他不宜從事兒童服務工作的疾病,經隔離觀察14天無異常后,再進入兒童生活區域。 |
3.嚴格人員出入管理 | (1)暫停來訪咨詢接待業務、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等活動。 (2)外來人員不得進入機構。因工作需要等特殊原因進入的人員,應提供有效期內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證明并查驗健康碼,嚴格執行消毒流程,遵守相關防控要求并在規定區域內按規定路線活動,但不得進入兒童生活區域。所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出現高風險地區的,直接服務兒童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員進入兒童生活區域時,應當按照不低于二級防護要求采取衛生防護措施,在指定區域和路線活動,并遵守相關防控要求。 (3)加強大門值班管理,除門衛外,兒童福利機構應當安排至少1名防疫人員和至少1名機構管理人員在門崗值班進行檢查登記,并組織專人進行檢查,確保封閉管理各項規定落實到位。 | |
4.嚴格物品入院管理 |
在機構門外設立物資交接區。機構內工作人員在做好個人防護前提下,對擬進入機構的物資采取含氯消毒液噴灑消毒,小面積的可以用75%醫用乙醇或84消毒液表面噴灑、擦拭消毒,放置30分鐘以上再進入機構內。
| |
5.嚴格車輛入院管理 |
車輛不得進入機構。因工作需要必須進入機構的車輛,應當消毒后再進入,并在指定位置停車。
| |
6.嚴格兒童管理 | (1)住校兒童放假回機構生活的以及家庭寄養兒童確需回機構的,進入機構前應當進行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體檢測,無異常后進入機構,先安置在專門的隔離區觀察14天,無異常后可以轉入生活區,期間安排專人輔助學習、照料生活。 (2)對走讀就學兒童,應與機構內其他兒童分開樓層居住生活,確保不接觸。機構為就學兒童設置專門通道,安排專人專車負責接送,途中保持機構與學校兩點一線。 (3)兒童除就學、就醫等原因外不離開機構。兒童確需機構外就醫的,需工作人員陪同,并全程做好防護。回機構時,兒童及陪同工作人員應當進行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體檢測無異常后再進入生活區;看發熱門診或者在醫院住院兒童及陪同工作人員回院時,還應當在隔離觀察室(區)觀察至少14天無異常后,方可轉入生活區。 | |
7.嚴格寄養家庭防護 |
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與寄養家庭保持密切聯系,詳細了解寄養兒童及共同生活成員的身體健康狀況。
| |
三、內部管理
| 8.暫停對外發熱診療 | 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在疫情期間不得對外開展發熱病人的診療排查活動,消除機構內交叉感染風險隱患。 |
9.暫停不必要的活動 | 暫停機構內各類集體活動,兒童、工作人員在院內不聚集。 | |
四、應急處置 | 10.出現可疑癥狀的處置 | (1)機構內兒童出現可疑癥狀的,工作人員做好有效防護后,及時陪同送醫或請指定醫療機構上門診斷。工作人員出現可疑癥狀的,及時就醫。對密切接觸者實行隔離觀察,報請上級民政部門及屬地疾控機構及時開展環境消殺工作。 (2)就醫時避開兒童生活區域,乘坐120救護車或私家車。 (3)按要求上報信息,不得遲報、瞞報、漏報。 |
11.出現確診的處置 | (1)機構立即按照當地聯防聯控機制要求做好相應工作。 (2)主管民政部門第一時間向上級民政部門報告。 |